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慈医找到卵巢癌元凶

[日期:2015-11-21] 来源:综合外电/新生报  作者:ecphf录入 [字体: ]
为了健康

      花莲慈济医院妇产部团队研究出卵巢癌的致癌元凶,并找到预防排卵造成输卵管癌化的方法。这份研究成果刊登於最新一期国际「癌症病因学」(Carcinogenesis)期刊。
      花莲慈医表示,卵巢癌占台湾地区妇科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有一千三百名新个案,全球每年约十九万名新个案,是妇女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约有五百四十八人(全球有十一万四千人)死於卵巢癌,是女性癌症的第五大死因。
      卵巢癌因为生成原因不明,及潜伏体内深层,死亡率超过七成,花莲慈济医院研究团队以六年时间,找到卵巢癌元凶,是排卵时卵泡液会产生高度致癌物质,原发部位在输卵管,而非卵巢。
      花莲慈医妇产部主任朱堂元表示,包含标靶药物治疗在内,许多治疗卵巢癌的方式,但是致死率却没有太大的改善,最主要是卵巢癌的成因不明。绝大部分的人都以为卵巢癌的原发部位在卵巢,直到最近年才确认绝大部分的卵巢癌的原发部位在输卵管。
      朱堂元说,从检体、细胞株,并完成动物实验,证实卵巢癌的原发位置在妇女排卵时,抓取卵子的输卵管伞部。进一步研究发现,排卵时,卵泡液的氧化物质,易造成输卵管伞部产生病变。
      研究团队找到预防排卵造成输卵管癌化的方法,就是给予抗氧化物质能保护输卵管细胞不受癌化作用的影响,其中保护效果最显著的是褪黑激素,给予极低剂量,就能防止;以小鼠实验,同样剂量的褪黑激素也能完全防止卵巢滤泡液造成的癌化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已於二0一五年十一月刊登於国际「癌症病因学」(Carcinogenesis)杂志。
      朱堂元表示,经过研究印证卵巢癌的高风险族群,包括初经早、停经晚的妇女;少生育、少哺乳的顶客族;压力大、睡眠不足或日夜颠倒的妇女;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妇女。最佳的防治之道,生活作息生常,远离压力,生育减少排卵次数,及补充黑激素抗氧化物等。新生报讯


 褪黑激素(Melatonin)

      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人的松果体是附着于第三脑室后壁的、豆粒状大小的组织。也有报导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和副泪腺也能产生少量的褪黑激素;某些变温动物的眼睛、脑部和皮肤(如青蛙)以及某些藻类也能合成褪黑激素。
      1959年,科学家Lerner首次在松果体中分离出一种激素,由于这种激素能够使一种产生黑色素(melanin)的细胞发亮,故取其字首Mela;同时由于它从5-羟色胺(serotonin)衍生而来,故取其后缀tonin,因此,这种松果体激素取名为Melatonin(褪黑激素)。

作用:
改善睡眠
      能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浅睡阶段短,深睡阶段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有较强的调整时差功能。[1]  主要用于增白保湿化妆品,也常用于生发制品中。国内外对褪黑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国内外有关褪黑激素的保健功能涉及调节内分泌(抑制排卵),对脑炎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并降低其感染后的死亡率,AIDS的治疗和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等。
      Holmes研究了褪黑激素的催眠作用和对神经化学的影响,大鼠给予10 mg/kg BW褪黑激素后,用EEG检测入睡时间,与服药前相比,缩短一半,觉醒时间也明显缩短,慢波睡眠、异相睡眠明显延长而且容易唤醒;给予2.5 mg/kg BW,得到程度略低的、类似的催眠效果。任何剂量的褪黑激素都不会改变标准EEC模型和干扰正常的睡眠规律。腹膜给予小鼠褪黑激素25 mg/kg BW的催眠作用与 100 mg/kg BW(腹膜)环己烯巴比妥(催眠药)的作用相似。
      Dollins等(1994)用低剂量褪黑激素对20名年青健康志愿者进行催眠效果的研究,志愿者在上午11:45口服0.1~10 mg褪黑激素后,其血清浓度达到正常人夜晚平均浓度水平;0.1、0.3、1.0和10.0等各剂量组均使受试者口腔温度下降、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精力下降、疲劳感增加、情绪低下、对Wilkinson听觉觉醒试验反应正确率下降。
      Waldhauser等(1990)也对20名年轻健康志愿者进行口服80 mg褪黑激素催眠效果的研究。观察到服药1 h后血清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平均为25 817 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浓度,睡前醒觉时间、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改善,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睡眠结构调整,浅睡阶段缩短,深睡阶段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Irina等(1995)在18、20、21时给予志愿者口服0.3 mg和1.0 mg褪黑激素,能使入睡和进入睡眠第二阶段时间缩短,但未影响REM(Rapid eye movements,快速眼动)期,表明褪黑激素有助于改善失眠症。
      美国FDA(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褪黑激素可作为普通的膳食补充剂。到目前为止,我国卫生部先后批准了20种(其中国产8种,进口12种)含有褪黑激素的产品作为“改善睡眠”保健食品。从体外补充褪黑素,可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维持在年轻状态,调整和恢复昼夜节律,不仅能加深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善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的进程,降低糖皮质激素。
延缓衰老
      机体内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时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衰老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常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自由基便会引起生物大分子如脂质、蛋白质、核酸的损伤,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和机体的衰老。褪黑激素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和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结构、防止DNA损伤、降低体内过氧化物的含量。Russel等人的研究发现,褪黑激素对黄樟素(一种通过释放自由基而损伤DNA的致癌物)引起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达到99%,且呈剂量—反应关系。褪黑激素对外源性毒物(如百草枯)引起的过氧化以及产生的自由基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褪黑激素还能降低脑中LPO的含量,其作用在脑的不同区域如大脑皮层、小脑、海马、下丘脑、纹状体等处,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但不同品系大鼠如Sprague-Dawlay和Wistar大鼠对褪黑激素的敏感性不同。
抗击肿瘤
      Vijayalaxmi等(1995)体外研究发现,褪黑激素对137Cs的γ射线(150cGy)所造成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自由基产生的物理和化学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有拮抗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褪黑激素对自力霉素C引起的致突变性也有保护作用。褪黑激素能降低化学致癌物(黄樟素)诱发的DNA加成物的形成,防止DNA损伤。晏建军等研究了褪黑激素对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发现能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延长其存活时间,与IL-2存在明显的协同性。Danforth等分别测定了正常、乳腺癌和乳腺癌易患者3组妇女的24 h血浆褪黑激素水平,结果正常妇女有昼夜节律;乳腺癌患者的白昼节律与原发瘤的甾体受体量明显相关。在雌激素(ER)或黄体酮(PR)受体阳性者昼至夜血浆褪黑激素均值显著低于ER或PR阴性肿瘤病人,并与原发瘤中ER或PR受体量呈明显负相关,表明褪黑激素与激素依赖性人乳腺癌有一定相关性。褪黑激素通过骨髓T-细胞促进内源性粒性白细胞/巨噬细胞促进积聚因子的产生,可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

影响因素
昼夜节律
      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松果体在光神经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转化成5-羟色氨酸,进一步转化成5-羟色胺,在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再转化成N-乙酰基-5-羟色胺,最后合成褪黑激素,从而使体内的含量呈昼夜性的节律改变。
      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 5~10倍,清晨2:00到3:00达到峰值。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Hakola等对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
年龄变化
      褪黑激素生物合成还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它可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经哺乳授予新生儿。因此,在刚出生的婴儿体内也能检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龄时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现较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3~5岁幼儿的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儿期,特别是35岁以后,体内自身分泌的褪黑素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导致睡眠紊乱以及一系列功能失调,到老年时昼夜节律渐趋平缓甚至消失。而褪黑素水平降低、睡眠减少是人类脑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

 (资料源自-百度百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ecphf | 阅读:
相关新闻       褪黑素  睡眠  卵巢癌  生活规律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绿色生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