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科学声音要占领制高点

[日期:2015-06-10] 来源:健康报  作者:ecphf录入 [字体: ]

为了健康

  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科学声音要占领舆论主阵地。在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日在京召开的全民健康素养特聘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分享了他们多年来在健教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偏低
  “目前,我国全民健康状况呈现人口老龄化、疾病年轻化、医疗过度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虽不可阻挡,但应力争实现健康老龄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洪昭光教授指出,预防为主的健康保健养生是应对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50%的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延长10年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去年,我国医疗卫生经费支出超过3万亿元,如果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引导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一半的慢性病发生,就能减少上万亿元的医药费开销。”洪昭光说,目前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2008年,我国首次全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6.48%,2012年提高至8.8%。根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今年这一指标应达到10%,2020年要达到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指出,经过近年来的积极努力,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提高比例不小,但从绝对数来看仍然太低。
  健康教育充斥“杂音”
  “现在微信上、网络上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其中伪科学占很大比例,而大多数人没有办法鉴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刘玄重教授举例说,我国心血管支架滥用的言论让老百姓对医院和医生极不信任,一提放支架十分抵触,结果导致治疗延误甚至丧命。实际上,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整体不足与个别医生治疗过度是并存的。但由于网络上非理性的质疑和反对,科学的声音显得十分微弱,甚至遭到围攻。
  曾光指出,目前健康素养教育的内容仍存在改进空间。预防领域的知识普及度非常低,如疫苗接种、控烟等直接影响公众健康的知识难上权威媒体,各种健康节目也鲜有涉及,权威专家在大众媒体上的健康宣讲缺乏统一规划。
  五花八门的健康信息铺天盖地,公众该听谁的?对此,洪昭光给出建议:发布信息的人是不是专业人员,是不是有一定地位的专家,所讲的信息有何科学根据,公众可以根据这3项标准来进行判断。
  科学声音要“握成拳头打出去”
  自2002年起,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开始组建健康巡讲专家队伍,各学科领域顶尖专家组团到全国各地巡讲,由此带动各级各类健康宣讲专家队伍的壮大,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科学的声音要握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比如我讲心脏病防治,另一位专家在说健康生活方式。能不能大家联合在一起,全线出击,让更多老百姓获得更多真东西。”会上,刘玄重的一席话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响应。
  专家提出,健康知识普及不仅是社会团体和专家个人的行为,更是国家目标和社会工程,需要建立政府倡导、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的机制。尤其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作用。
  也有专家提到,健康教育从上至下都很重视,但具体落实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积极从事健康教育的医生,我们应该在其职务晋升上给予加分。这是我们应该做,也是可以做到的。”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刘克玲说。
  “知道的不相信,相信了不行动,就是没有用。”复旦大学李枫教授提出,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更需要让受众从行为上发生改变。
  如何破解健康宣教知易行难的问题?洪昭光说:“健康不是高科技,健康教育讲的都是朴素的道理。健康科普要做到‘高科技傻瓜化,新观念本土化,象牙塔草根化,大专家说人话’。比如谈健康生活方式是什么,很简单,两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二两肉,粗粮细粮六七两,少油少盐最理想。日行8000步、夜眠8小时、三餐8分饱、一天8杯水。”
  也有专家提出,随着我国老年人群体的日益庞大,还需积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人到一定年龄得慢病很正常,要用良好心态面对生老病死。□健康报记者 谭 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ecphf | 阅读:
相关新闻       健康教育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绿色生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