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

[日期:2013-08-07] 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作者:ecphf录入 [字体: ]
为了健康

 

    为及时了解我国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的变化趋势,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国家体育总局于2013年5月中旬开始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甘肃省等10省(区、市),对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按照统一的调查方案,在参与抽测工作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顺利完成了调查结果的采集、录入及统计分析等工作。现将主要情况通报如下:
    一、抽测工作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20-69岁年龄的城乡居民。调查内容包括问卷填写和体质测试两部分,涵盖日常体育健身行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28项指标。从10个省(区、市)30个城市的243个街道(乡镇),获取有效样本43,629例,有效数据1,636,063个。
    二、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提高
    本次10省市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其中,城镇居民为59.8%,乡村居民为35.6% ;男性为50.2%,女性为48.2%。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10省市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达到32.7%,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高了4.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群众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呈增长趋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提高。
    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现“马鞍形”,即在20-39岁期间,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呈现降低趋势;40岁以后,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增加。
    (二)体育健身的意识增强、目的更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前五位原因依次为增加体力活动(36.6%),消遣娱乐(23.7%),防病治病(14.5%),减肥(9.4%)、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8.6%),而认为没必要进行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排在15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位,仅为0.1%-0.2%。这些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有明确的体育健身目的,对体育健身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具有明确的认识。
    (三)体育健身生活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调查显示,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1次及以上的人数,达到了78.1%,其中76.7%的人已经坚持了1年以上,32.1%的人坚持了5年以上。随年龄增长,常年坚持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增加。城乡60岁以上人群,基本上半数以上的人坚持体育健身活动在5年以上。可以看出,体育健身已基本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体育健身活动生活化趋势在我国局部地区已崭露头角,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
    (四)体育健身的方法既丰富多彩,又相对集中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方法在调查的18类大项中均有分布。其中,健步走(39.8%)、跑步(13.9%)、乒羽球等小球类项目(11%)和足篮球等大球类项目(8.2%)排在前四位。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健步走和跑步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而选择骑自行车、游泳、街舞,以及各种球类项目的健身人数比例上升。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方法由原来过多集中在健身走、跑步上,已逐步转向骑自行车、游泳、街舞,以及各类球类活动等。体现了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项目丰富多彩,同时集中趋势依然明显。
    (五)公共体育场所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健身的人数比例为23.1%,在“公共体育场馆”健身的人数比例为15.2%,在公路、街道边和在广场、场院的健身的人数比例均为14%,在公园健身的为12%,住宅小区空地健身的为8.7%。这表明,城乡居民在参加体育健身时,公共体育场所(包含“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公共体育场馆”)是首选场所。在选择其他健身场所时,城乡居民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乡村居民有22.5%的选择在场院、20.6%的在路边进行健身,但在自家庭院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低于以往的调查结果,而更多地集中到了公共健身场所;城镇居民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市广场(10%)、住宅小区空地(9.2%)、路边(10.9%)和公园(16%)中。由此可见,农民健身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为乡村居民的健身活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各种公共体育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城镇居民在公园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人(58.8%)选择距离1000米以内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健身活动,只有少数人,选择距离2000米以上的健身场所,如,选择距离在2-3公里的健身场所占8.3%、选择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为9.0%。城乡居民在选择体育健身场所时有差异,选择距离3公里以上的健身场所的人中,城镇比例明显大于乡村,比例分别为10.5%和5.7%。
    (六)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大众科学健身中的作用有所提升
    本次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健身时,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人数比例达为8.2%,明显高于以往调查结果,且乡村高于城镇(10%),特别是农村女性,在接受的各类体育健身指导中,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比例最高,达13.5%。说明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基层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增强。
    (七)城乡差异依然存在,但城乡差异明显缩小
    调查结果显示,10省市城乡居民在体育健身的意识、参与度、方法和健身场所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但与以往的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城乡的差异明显缩小,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趋同性明显。如,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参加篮球、乒乓球等健身项目;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家庭院走出,到公共健身场所进行健身,既提高了体育健身效果也增加了娱乐性,使人们更愿意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八)大众参加体育健身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无时间”依然是制约人们参加体育健身的首要因素
    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成为制约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首要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经常锻炼”、“偶尔锻炼”,还是“不锻炼”的人群,都认为“工作忙、家务忙无时间”是影响其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障碍,三类人群的比例分别是39.2%、44.1%和51%。由此可见,无时间锻炼而影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趋势并未改变。
    不同体育健身参与度的人群,在参加体育健身时面临的障碍因素也不尽相同。在“不锻炼”人群中,除了因工作和家务“没时间”外,“无兴趣”和“惰性”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而“经常锻炼”的人认为,因“工作和家务”没时间健身不是主要因素,是处于第二位的因素。由此可见,提高大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发其兴趣,是提高体育健身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内容。
    2、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依然较大
    本次调查表明,群众对于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依然较大。有6.7%的人提出“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其健身活动的障碍,其中,“经常锻炼”的人对场地设施的需求较高,在“经常锻炼”的人中,提出场地设施影响健身的有9.6%,而“偶尔锻炼”和“不锻炼”人群这一比例分别为7.4%和5.2%。
    同时,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中,有半数以上(52.7%)的人目前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与自己想参加的体育项目一致。而在与目前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不一致者中,提出的想参加的项目表现出对场地设施要求高、运动技术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游泳(19.3%)、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项目(17.5%)和健身走(12.1%)。这些结果,一方面说明体育健身场地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在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习惯的建立,更喜欢参加技术性强、竞技性和娱乐性高的健身项目,因此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场地设施建设中,在满足群众一般性健身需求的基础上,要向着体现专业的体育竞技的方向发展。
    三、城乡居民体质的基本特征
    (一)身体形态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城镇人群体重增长明显
    1、身高。城乡男女均以20-24岁年龄人群最高,身高平均数分别为城镇男性172.2厘米、乡村男性170.6厘米、城镇女性159.9厘米和乡村女性158.5厘米。城乡男女性的身高均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身高平均数呈现降低趋势。如,城镇男性65-69岁年龄组的身高平均数是165.9厘米,比20-24岁年龄组低6.3厘米。与以往数据比较显示,城镇男、女20-34岁年龄阶段的身高有所增长,乡村人群基本没有变化。
    2、体重。与2010年的数据比较,总体体重平均增长1.12公斤,其中,20-3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体重增长1.92公斤,乡村人群体重增长1.21公斤;其他年龄段人群变化不明显。与此同时,城镇和乡村各年龄组人群腰围、臀围有所增加,增加范围分别为0.22~3.30厘米和0.34~3.06厘米,城镇青年男性与中青年女性增加尤为明显。
    3、体重超重、肥胖人数比例分别为34.4%和12.7%;城镇人群的肥胖率超过乡村,但超重率相同。各年龄段人群的肥胖率分别是20-39岁人群为11.1%,40-59岁的人群为14.4%,60岁以上的为13.5%。
    (二)身体机能、素质水平基本持平,但有下降趋势
    从反映人体机能水平的台阶指数和肺活量来看,本次调查与2010年的数据相比,台阶指数无明显变化。肺活量指标,除40-59岁城镇男性的平均数下降幅度较大外(155毫升),其他均在正常范围内。
    反映人体运动素质的坐位体前屈、握力、背力、纵跳、选择反应时等指标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但闭眼单脚站立指标平均数有所下降, 其中城镇20-39岁年龄段人群下降明显。
    (三)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体质水平高
    调查结果显示,与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相比,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体质水平较高。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群中,有16.5%的达到体质综合评价优秀级水平,偶尔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有13.4%的人达到优秀等级,而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仅有7.1%的人达到优秀等级。不参加体育健身人群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
    (四)城镇人群体质状况好于乡村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体质综合评价达到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87.6%,其中,优秀等级为13%,良好等级25.4%,合格等级49.2%。乡村居民达到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83.6%、优秀等级8.0%、良好等级21.3%、合格等级54.9%。城镇居民的各等级水平都好于乡村居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ecphf | 阅读:
相关新闻       健身运动  身体活动  体育运动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绿色生活

热门评论